本文由知名教育自媒体“爸爸真棒”原创首发
今年春天的疫情,是给全人类的一次大考。
考的是我们面对全球危机时,能否放下偏见、合作共赢;考的是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能否运用思辨能力和科学思维分辨谣言和真相;更考的是,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否迸发出勇气和爱、相信未来。
这场大考,也是一个检验国际化学校“真本事”的机会——平时到处都在呼吁“给孩子面向未来的教育”,当挑战真正降临的时候,学校有能力帮孩子做好准备吗?
赫德的“防疫课程”,无疑是笔者看到最值得赞叹的“准备”之一。
疫情发生后,北京、上海、宁波、青岛四地的赫德学校,都在第一时间研发了自己的课程,拿上海来说,赫德集团的“种子计划”成员花了8天时间,制作出一套涵盖小学1-5年级的PBL防疫课程。这个速度和创新能力,实在让人震撼。
原因无他,全因赫德学校的理念是“课程联系当下,生活即教育”,正如北京赫德校长、“全课程” 核心研发团队成员之一的常丽华校长所言:“当疫情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时,自然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课程本身。”
知名教育媒体“爸爸真棒”的小伙伴们曾经开玩笑地把赫德评为最有创新意识的“白羊座”学校——勇敢、创新、领先,她早在16年就引入了斯坦福大学d.School创立的设计思维课程,还有突破传统中文教学困局的“全课程”,和硅谷鼎鼎大名的创新学校Bullis Charter School合作的PBL、STEAM课,贯穿其他学科的戏剧教育课……回头看去,赫德一直都是“敢为天下先”的。
点击此处视频观看赫德学生的设计思维课作品-marble run
这次赫德的防疫课程,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惊喜?会给孩子带来哪些收获?没有机会去赫德上学的家庭,能否从这些课程中学到一些实用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近看赫德“防疫课程”,看如何用PBL让孩子学到最多的知识,如何在过程中培养思辨、信息处理、表达等一系列能力,又如何用诗歌激发孩子的家国情怀。
· 知识 ·
用PBL学习
“抗疫”这个全世界正在进行的大项目
真实生活其实就是由一个个“项目”组成的。比如,“抗疫”就是一个需要举全球之力完成的大项目。
赫德本次的防疫课程,都是以PBL项目式学习为形式的,紧扣疫情和孩子当下的生活,同时又根据年龄特点各有不同。比如北京赫德一年级要做一个关于疫情的绘本,二年级要为动物和人设计一个和谐共处的家园……而到了五年级,就非常有“现实感”了
204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波勒斯国,短短一周已扩散到所有城市,科学家研究发现,这次疫情由一种新型病毒引起,与2020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很像,对此,波勒斯国向中国发出了紧急求援,希望中国政府派出智囊团队协助。智囊团有在抗疫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医生,有卫健局的局长、教育局的局长、媒体人……而你,正是智囊团的一员,面对疫情,这一次你将做出怎样的决策? 请选择一种身份,写一份包括自我介绍、现状、决策目标、方案、方案分析、结果预测,预案的《决策书》。
这样的“项目”可能一般家长看了只是觉得“很厉害”,但你不知道的是,它其实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孩子在写这份小小的《决策书》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比被动吸收知识要多得多。
原因可以参见下面这个“布鲁姆思维金字塔”
△195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loom)提出的这个“思维金字塔”在教育界已广为人知
“思维”有高下之分,高阶的思维能力涵盖了低阶的思维能力,比如一个人在完成最高阶的“创作”的同时,其实是要把低阶的评估、分析、应用、理解、记忆全部做到的。而PBL学习,正是调动高阶思维的最佳方式。
孩子要做一份《决策书》,就必须记忆病毒的特性,理解病毒传播和预防的机制,把非典、新冠的经验应用到虚构的“波勒斯”国的疫情控制中,分析“波勒斯”国当前的疫情状况,评估现有的资源能做到什么,最终,才能给出决策。
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赫德的老师们说:“真的是太艰难了!”哪怕是报告的格式,目录涉及哪些方面、如何进行正文撰写、如何使用更正式的书面语言……都要带着孩子们去讨论。但是孩子们最终的成果也令人刮目相看,一份份“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国教育局”、“北京协和医院传染病科”为波勒斯国提交的报告,条分缕析。
北京赫德孩子们的《决策书》
· 能力 ·
信息素养、思辨与表达
赫德针对不同年级的防疫课程,内容各有不同,但培养的能力是共同的——信息素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孩子,要锻炼从文本和视频中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观看新冠病毒的网络绘本、视频,在老师不做讲解、引导的前提下,自己总结出关于病毒的信息,高年级则更关注: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潮中,如何甄别谣言与真相?
△青岛赫德的数学老师带孩子们从大数据角度认识疫情
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疫情期间的大量新闻报道和传言,通过“双黄连事件”这样的案例,学习分析了“什么是可靠的信息源”,探究了解媒体与信息传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
孩子学习的所有东西,最后都会有一个“表达出口”——做一份教你《学会信息甄别》的手册,绘制一个《什么是冠状病毒》的绘本,给爷爷奶奶拍一个《如何预防新型肺炎》的讲解短片,上演一出创造戏剧……
“孩子的天然欲望是要发表,要做事,要服务,当这些愿望不能实现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负担。” 中国孩子公众演讲能力弱、学校里的朗读乏味而不自然,就是这个原因。
以上海赫德防疫课程的“戏剧教育”模块为例,孩子们排演了一幕幕自编自导的“大戏”,化身蝙蝠、大吃野味的人类、出门买菜的奶奶……以最为生动活泼的戏剧形式,强调了保护野生动物、出门必戴口罩的重要性
再以二年级的课程为例,老师们会留任务,鼓励孩子们通过视频的方式,来讲述自己对今天所讲的话题的理解,并分享给大家。很多孩子在一天天录制视频演讲的过程中变化很大,从“能张口”到说得很流畅、有理有据,再到加入丰富的手势和动作。 这其实就是“全课程”创始人之一李振村先生提到的“具身学习”的理论——孩子是要用整个身体来学习的,这样的学习能赋予孩子热情和更多的创造力。
点击此处观看北京赫德学生的表演
更有趣的是,“具身学习”在线上课程中是有优势的,这是因为现在孩子们都在家里学习,而家庭的环境相对课堂更为轻松自由,这就给了孩子不断尝试、发现、实践的机会,同时,孩子们的视频都可以和全班同学分享,这也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常丽华校长告诉我们:“那段时间,我常常听到二年级的老师说,我们班这个孩子‘开了’,意思是,孩子在成长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当一个孩子在表达中“开了”,就代表着他和学习之间已经初步建立了主动关系,有了较为成功和骄傲的学习体验,接下来,老师、家长自然就会给孩子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孩子的学习,便可从此进入一种健康的良性循环。
△上海赫德中学部的孩子们头脑风暴,梳理出了关于病毒的知识链条
· 情怀 ·
热爱中国文化的孩子
才能内心安稳,有归属感
赫德学校中文课程研究院院长朱文君说:“假如疫情是一门课,诗文经典不会缺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打动了每个中国人,就是因为,一句古诗穿越时空、与当下的现实相遇时,就能释放出强大的文化力量,变成“活”的经典,这就是孩子最值得拥有的中文。
赫德的中文老师都及时抓住了这样的教育契机,开始了传承中国文化的学习。
比如,宁波赫德的老师做了“武汉风华”的主题学习,给孩子展现了熟悉的诗人所写的关于武汉黄鹤楼的诗句,让孩子一下对武汉感到了亲切▽
另外,老师也给孩子展示了各地富有文采的援助词,请孩子模仿着为宁波写一句给武汉加油的话。结果,有孩子写出了“天一心系黄鹤楼,甬城江城众志成”这样令人惊喜的诗句。这样的进步,是因为孩子既对经典诗文有所了解,又在生活中看到了示范,他的经典学习是“活”的。
再比如,这场疫情中有无数平凡的英雄保卫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也是中国人在面对家国难关时的一种文化传承,于是,北京赫德的老师特别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诗歌课,选取了关于战争和思念、关于英雄与普通人、关于国与家的古诗——“无衣”、“出塞“、”从军行“、”关山月“等。
学习这些古诗,可不是“背诵理解”就够了,而是要求孩子结合当下的情景,把几首诗歌编成一个完整的英雄出征的故事,然后用朗诵、演讲或戏剧的方式录制成视频,发给老师。
点击此处视频,观看北京赫德的学生表演英雄故事
家长们说,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作业时,投入了特别多精力热情。这样的诗歌学习与孩子自己的生活有极强的关联,孩子和自己创造的角色一起思想、一起行动,真实体验了英雄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鲍鹏山说:“什么是人文教育?其实就是告诉你一个价值观,启发你自己的信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就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识别性符号,孩子通过这样的学习,最终获得的是一种文化认同。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认同,关系到他有没有精神归属。如果一个孩子热爱祖国,为自己的来处自豪,那么他将来走出去、经历人生的风雨和跌宕时,就会更加从容、有力量。
△赫德学生把学习《论语》的过程比喻为“吃学问饼干”(背景为孩子们做的趣味笔记)
看过本文,赫德学校所希望培养的“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国际化终身学习者的模样也就呼之欲出了。
他们从生活中学习,掌握活的知识;面对纷繁信息时有分辨能力,有观点,还能顺畅活泼地表达;走向世界后,也能充满自信,展现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气质……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孩子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一定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让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