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千古,
敦煌莫高窟的斑驳色彩
带我们重新步上丝绸之路,
对我们耳语边陲古镇的八街九陌。
一眼万年,
在北京赫德的校园里,
敦煌学者关艳茹向二到五年级的孩子
娓娓道来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在孩子们心里悄悄种下一颗关于敦煌的种子。
就职于敦煌研究院的关艳茹老师曾先后完成各类重大外事接待和讲解工作,擅长为国内外学者、专家的专业考察提供讲解和接待服务。
两周前北京赫德开展了一堂特别的大师课,敦煌研究专家关艳茹老师带来了一场趣味盎然的演讲,用栩栩如生的图片为孩子们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背景,揭开了735个洞窟的神秘面纱,讲述了关于4.5万平米壁画的故事。
孩子们目不暇接地观看洞窟的挖掘、壁画的绘制、彩塑的雕琢,那些卓越多姿的飞天、富丽多彩的山川景物、雄伟瑰丽的佛龛窟顶,共同交织在一起,让孩子们在倾听中感受到千年不断的永远的敦煌。
这次大师课也是赫德敦煌艺术月的开启活动,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孩子们以“永远的敦煌”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艺术学习活动。
二年级的孩子们从揉泥制板开始,定型收光,古朴的泥板在手中翻转,狼毫轻勾,粉彩淡扫,一个个充满稚趣的泥板画跃然泥上。在泥板制作中,孩子们与泥嬉戏,感受平面形状和立体形态的关系,熟悉黏土的制作技法;在泥坯画的绘制时,感受中国画的骨法用笔,随类赋彩。
轻拢慢捻抹复挑,活灵活现的人物泥板浮雕作品在三年级孩子们的指尖熠熠生辉。
四年级的孩子们在课上拿着木棍铁丝,那是在制作人物彩塑支架,在接下来的课上,他们要在这朴实无华的木架上,妙手生花,和先人一样,赋泥上彩,让我们静待孩子们充满拙趣的作品。
孩子们在捏泥人时,悄悄进入了立体形态和空间的学习,人体雕塑骨架的搭建需要与科学课的内容进行整合,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则是在过程中理解立体形态,空间虚实,旨在呈现出形神兼备的彩塑作品。
五年级的孩子们则从凿洞造窟开始,配合中文全课程正在进行的全本《西游记》阅读,以《西游记》故事为蓝本,创作九九八十一难的洞窟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完成壁画、藻井、雕塑及洞窟外立面的设计创作。
通过综合的艺术创作,孩子们不仅需要展现他们的美术技艺,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作,体现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敬仰。
北京赫德的中文艺术课,以感受、想象、自然、文化作为基本概念,同时将艺术元素及形式法则的学习和全课程大主题相融合,在感受生活,理解世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不同视觉艺术形式的技法,学习用合适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作品赏析以及策划艺术展。
作为中文全课程的一部分,艺术课从专业的角度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创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未知的世界,在探究中掌握所需的知识。孩子们需要对作品进行赏析和评述,在评述作品时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成为一个思考者和交流者,在作品中体现他们的正义感、包容心、对世界的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关于敦煌的学习还没结束,孩子们未来还有机会更深度地发现敦煌、理解敦煌、感受敦煌。
秉持着“培养全球化的中国人”这一教育理念,北京赫德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当中,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领略它的美和智慧,帮孩子们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展现属于自己的、根植中国的自信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