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通道
HD Beijing School
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

赫德四季:一年的二十四次相遇之霜降的故事

收藏本页
2019 - 10 - 24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

时间流转,物候变化,都包含其中。

北京赫德孩子们的教室生活,

始终和四季时节紧密联结在一起。

欢迎收听北京赫德

讲给孩子们听的节气生活—霜降。

也欢迎您在喜马拉雅关注常丽华校长的

“二十四节气生活”,

和孩子一起在诗词和故事的流转中,

度过不一样的四季。



常校长的二十四节气故事之

霜降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杨一,常老师嗓子不舒服,受她委托,我来替常老师录制这个音频。欢迎收听讲给赫德孩子听的节气生活。

                

— 1 —


今天是霜降,秋天的第六个节气,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


霜降,字面意思,就是霜从天而降。问题来了:我们能看到雨是从天而降,雪也是从天而降,霜也是吗?


我们先来看看“降”这个字。这是“降”的甲骨文和小篆。


 “降”的左边,表示山上的台阶;右边是两个脚印,一个脚印朝左,一个脚印朝右,表示一个人两脚向下从山坡上走下来。降,就有了从高处掉下来的意思,比如降落、下降、降旗、空降。和“降”反着的一个字是“”(zhì),是登高的意思,比如陟山。看看“陟”的甲骨文和小篆,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吧?



回到“霜降”。霜,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咱们两千年前的老祖宗,误解了霜的形成。白露节气的时候我们说过,空气中是有水分的,气温越高,空气里能容纳的水分就越多。气温越低,空气中的水分自然就少喽。到了晚上,气温下降,一些水分就会从空气出中被挤出来,挤到哪儿去呢?它们原来在空气中是气态的,是看不见的,离开空气后就变成液态的,落到草叶上啊,树枝上啊,花儿上啊,摇身一变,就成为你能看得见的露水了。


这是露的形成,霜呢?霜和露都是气温下降后,空气中的水分被挤出来的现象。不同点是气温下降的不同。如果地面温度还没有降到零度,就是露;地面温度降到了零度以下,就是霜。霜给地面的物体穿上一层白色的纱衣,晶莹剔透,美轮美奂。我小时候家里没有暖气,夜晚温度足够低的时候,经常在玻璃上看到美丽的霜花,很是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然太阳一出来,它们就消失了,但在我的记忆中,它们似乎从未消失过。小朋友看下面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是不是晚上零度以下都能看到霜呢?不是的。得晴朗、微风或者无风的夜晚才行。至于原因,建议你通过百度百科了解,当然啦,如果和父母一起讨论就更好了。


请用下面的表格,去观察记录你看到的霜吧。同时,学习使用温度计,注意你观察时的温度。

     


— 2 —


霜降在公历的10月23或者10月24日。今年是10月24日。


在古代黄河地区,霜降有三种较明显的物候:


一侯豺乃祭兽。意思是说豺狼开始大量捕获猎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在人类看来,就像是在“祭兽”——以兽而祭天,感谢老天爷的馈赠。这当然是人类的想象了,其实,豺狼们是在为自己准备过冬的食物呢。那么,考一考小朋友,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


二候草木黄落,意思是,落叶树的叶子即将枯黄落尽。



三候蜇虫咸俯。“蜇虫”是钻进洞里的虫子,咸是“都”的意思。这句话是说,虫子们全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


看到这些物候特点,有没有肃杀、衰落、沉寂的感觉?的确,霜降之后,我们北方的很多树木即将光秃秃的,大自然也变得沉默。俗语说,“霜打万物,蔫了头;水淹七军,慌了神”。真是这样吗?北京赫德二到五年级的孩子都读过《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故事,那片叫弗雷迪的叶子,在秋天这个叫做“死亡”的季节,感到了恐惧。但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知道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志愿:春天生长,夏天遮阴,秋天绚烂,所以,当他落下去的时候,他感到甚至比原先还舒服。他闭上眼睛,一下子睡着了。他再也不知道,春天将要到来,雪将要化成水,他这片无用的干枯叶子将跟水混合起来,让这棵树长得更强壮。他睡在树下的土里,更不可能知道,春天来时,新的叶子将要长出来。


是的,明年,每一片叶子,都会以新的生命出现。霜打万物,霜也成就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其实,霜降仍旧是秋天最美的时节。你看,经过风霜后的林木,是那样的庄重、深沉,甚至每一片等待落下去的树叶,都变得成熟而优雅。“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种红,直往心里去,像火一样。



霜,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码。


“饱经风霜、两鬓如霜、雪上加霜”表示人生的艰难困苦,但也有“傲雪凌霜、沐雨经霜、晴初霜旦”表示生活中的坚强明亮。


写霜的诗词,举不胜数。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你们最耳熟能详的,是李白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霜”,不是大自然的霜,而是一种意象,代表月光。


霜作为意象,最美的,当属张继的《枫桥夜泊》。



安史之乱后,张继南下避乱,来到苏州。夜晚,他把船停靠在枫桥的边上。叫枫桥,有人说是因为这桥边上种了很多枫树。枫桥现在就在苏州市的枫桥风景区内。


此时的张继,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诗中的一个“愁”字,道尽了千言万语。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愁”呢?


“月落乌啼霜满天”,你看,月亮落下了;你听,一片漆黑的夜中,只能听见乌鸦阵阵的哀鸣。你再仔细感受啊,这还是一个霜满天的夜晚。可是,霜怎么可能跑到天上去呢?霜只能在地上啊。诗人说“霜满天”,是说这寒霜一样的雾气铺满了天空,也是他心里的寒霜。这就是意象,代表了寒冷,和无边无际的忧愁。


在这样的夜晚,诗人在想什么呢?“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互相呼应,更让诗人愁绪满怀,无法入睡,心里有着无限的感慨。感慨什么呢?这暗夜中随风婆娑起舞的枫树,这忽明忽暗的点点灯火,大概会让诗人想起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或者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就在这时候,诗人忽然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一声又一声,一声又一声,传到这客船之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每一声,都撞击着诗人的心,那“霜满天”的感觉,一定更强烈了吧?


有人说,寒山寺是因为一个叫寒山子的僧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所以叫寒山寺。也有人说,“寒山”是一个意象,就像我们熟悉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山”,传达一种凄冷的感觉。不管怎样,寒山寺,因为张继的诗才有了生命,就像黄鹤楼、鹳鹊楼,因为有了崔颢和王之涣的诗才有了生命一样。现在,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寒山寺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亲爱的孩子们,如果你有机会去苏州,一定去枫桥走一走,去寒山寺走一走,念一念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在那一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 3 —


要找一种为霜降代言的植物,我最爱芦苇。


因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啊,蒹葭就是芦苇,苍苍,是芦苇茂盛的样子。这来自古老《诗经》里的吟唱,让芦苇有了诗意的生命。不过,我们已经知道了,霜可不是露变成的。“白露为霜”,这又是古人的一个误解。


我们就来说说芦苇吧。芦苇临水而生,芦花不开,称为芦苇。芦花开时,一蓬蓬肥嘟嘟的花絮缀上芦苇的顶端,风一吹,就像下雪一样。“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这篇小古文,可以背诵一下。请小朋友欣赏下面的图片,想象“花飞如雪”的场景。



芦苇的实用价值也很高。芦苇能吸收水中的磷,能抑制蓝藻的生长。大面积的芦苇也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家园。芦苇杆中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以用来造纸和人造纤维。芦苇穗可以制作扫帚,芦苇花的花絮可以用来充填枕头。你看,芦苇浑身都是宝呢。 


在古代,用芦苇编的苇席是贵族阶层的日用品,还作为丧葬制用品列入礼制。到三国时期,苇席就成了百姓常用的物品了。在今天,河北白洋淀的芦苇是最有名的。白洋淀人不但苇席编的好,苇箔做的也好,他们的芦苇画也独具魅力。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吧。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读读这首古老的和芦苇有关的诗歌。



这首诗歌三个小节,是不是听起来很相似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茂盛的蒹葭啊,露水不在,霜已凝华。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啊,就在水的那一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想逆流而上去寻找她,可是道路是如此的险要和漫长;我想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好像就站在水的中央。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会说:嗯,这是一首爱情诗吧?是一个男孩子在追求女孩子吧?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别急,我们慢慢来看看。

 

这首诗里的一些字词很生僻,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先看看诗歌中说到的两种芦苇的样子。蒹葭苍苍,蒹葭萋萋,都是芦苇茂盛的样子。蒹葭采采,是芦苇很多的样子。


再来看几种找寻的方式。溯洄从之,是逆流向上寻找。从,是寻找。溯游从之呢,就是顺流而下寻找。


接着看几个形容道路的词。道阻且长,是说道路险要而漫长。阻,是漫长的意思。道跻(jí)且长,是说道路弯曲而漫长。跻,是弯曲的意思。


最后再看几个地点。在水之湄,是在水草交接处,即岸边。在水之坻(chí),是在水中小沙洲。在水之沚(zhǐ),是水中小沙滩。涘(sì),指的是水边。

 

这些理解了,后面的两个小节就很容易了。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那茂盛的芦苇上啊,晶莹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河的一边。“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我想逆流去找她,道路不但崎岖,而且难以攀登;我想顺流去找她,却仿佛看到她就在水中的小沙洲上。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时间过了多久?我已经徘徊了多久?看那芦苇片片,露珠依旧。我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河的那边。“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我想逆流去找她,道路不但艰险而且弯曲;我想顺流去找她,却仿佛看到她就在水中的小沙洲上。


这个“伊人”,是不是就只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第一句就是:《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最得风人深致”,是指诗人言情真挚感人、写景鲜明生动,最能给人以兴发感动的力量。一方面是“蒹葭”的意象:朦胧、飘渺、悠远,引发了诗人的追寻向往。另一方面则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流连徘徊,引发了诗人求之难的追慕与渴望——这是诗人的兴发感动,也是王国维所谓最得“风人深致”的地方。


你在读这首诗时,会有怎样的兴发感动?那让我们不断寻找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在反复的吟诵中,你有没有感觉到,“伊人”就是最美好的自己啊。人生永无完美,于是,道阻且长——重要的是,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去寻找那个最好的自己。对自我的追寻,是一辈子的事情。就像丑小鸭一定要到广阔的世界里,就像美人鱼宁肯失去美丽的声音。


所以啊,这位永恒的佳人,站在历史河流的彼岸,吸引着一代代的人去怀想,去歌唱,去追寻——因为她已经不止是一位美丽的女子,而是一切美好的象征。


亲爱的孩子们,在这“霜满天”的日子里,让我们跟着安歌琼音合唱团的同学们,一起吟唱这首歌吧。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也会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关于芦苇的艺术活动,一定很期待吧?


赫德学校植根中国家庭和文化,致力于培养明辨笃行的全球英才。在上海、宁波、北京和青岛,赫德学校通过跨学科大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全课程理念架构之下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同时以教育戏剧、设计思维、多科目运动、创新艺术为特色,加强综合性学科、应用性知识的获取,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网站内容归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