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叽叽喳喳什么都和我说,现在回到家就关上门...”
“小时候听话懂事的孩子,现在动不动就顶嘴,总是和我对着干…”
“孩子自己的主意越来越多,家长宝贵的经验他们全当耳旁风…”
上面这些情景可能会出现在每一个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里,家长们这些困惑背后包含的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变化。如果家长不能科学妥善地处理,那么有些时候“冲突”和“对抗”就在所难免。
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14年一线心理咨询经验,深耕青少年咨询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张加贝老师做客北京赫德中学部,给中学的家长们带来了一场以“揭秘青春期”为主题的讲座,分享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以及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场精彩又丰富的讲座吧!
每天为孩子操碎了心
可我却是在“害”他?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独立的过程。从一切事物都需要大人指导,保护和负责的少儿期,成长至可以为自己的言行负全部责任的成年期,中间这个必不可少的时期,就是青春期。
让青春期的孩子学会独立是一个曲折、漫长、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一言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相信我们的家长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们给予了充分的关心与帮助,但是,你知道吗,很多我们平日里看起来“理所应当”的行为,其实并不是在帮助孩子,甚至有些时候还会破坏孩子的独立性,阻碍他们成长的道路。张老师用几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这个现象。
请家长们思考一下,当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您是不是会来到学校,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您是否会提出换座位或者与对方家长进行交涉?其实,这些诉求都是合理的,也确实可以解决眼下的问题。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家长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过度保护。家长“替”孩子解决了本应该由他们自己出面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孩子也错失了一次“独立”担当的机会。
请家长们继续思考,在平日里,您是否会根据天气将孩子每天的衣物提前准备好,以防止孩子着凉或者中暑?这其实是一种过度包办代劳的表现。虽然目前孩子减少了生病的次数,但是等孩子到了上大学或者出国的那一天,家长还能做到日日在身旁照顾吗?到那一天,我们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的孩子又该如何自恰?
当然,我们并不是呼吁家长从现在开始就百分百“大撒把”,放任孩子随心所欲,或是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袖手旁观”。家长要做的,是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时期,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心理依据,给孩子适度的、安全的、相对的自由与独立空间,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顺利地完成从孩童到成人的转变。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去做?
孩子开始叛逆
恭喜你 他长大了
很多家长会发觉原本听话顺从的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就开始变得叛逆难沟通,不必为此过分烦心,张老师想要告诉家长:恭喜你,你的孩子开始长大了。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独立的过程就是去指导化,去教育化的过程。很多时候孩子顶撞父母,自己藏小秘密,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并非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需要通过“挑战”他们眼中完全独立的人(家长/老师)来判断自己的独立程度。换言之,叛逆,是孩子为自己做的一场“独立性测试”,是他们成长之路上的必经过程,也是自古人类进化的动力与趋势。
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前提,家长们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成为他们成长之路上的“守护者”而非“对立者”。
如果一定要走弯路
趁年轻早点走
张老师给家长们一条很重要的建议,就是适当给孩子放权。例如一些家长可能不敢让孩子自己支配时间,生怕孩子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另一些家长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喜欢用自己的“经验主义”直接告诉孩子“最优选”,避免孩子在错误的决定上浪费时间。
张老师告诉家长: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成功或是失败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决定是我做的”,“这个事情是由我自己主导的”。如果我们用一种“功利”的眼光看待人生和失败,相较于成年后“伤筋动骨”的失败,孩子们的失败成本低,代价小,学习价值高,是体验失败最“划算”的时候。
想要培养孩子的金钱观、时间观,就要允许他们“管不好”,要接受“钱提前花完了孩子要饿一顿肚子”“时间没安排好作业做不完了”等等情况的出现,而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替孩子承担错误的代价。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自己主导的失败比家长指导下的成功,更有意义和价值。
很多时候家长眼里的“弯路”对于孩子而言并不是“弯路”,而是一次对错误选项的成功排除,是一次绝佳的独立教育。
不允许孩子“圈领地”
是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没信心
到了青春期,很多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圈领地”和“藏秘密”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一个常见行为。在现场,张老师给在座的家长们做了一个小统计。从“有多少孩子有单独的房间?”“有多少孩子的房间有锁?”到“有多少家长可以自由开锁?”“有多少家长允许孩子给房间上锁?”最后只有一半的家长通过了张老师的连环问答。
可能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接受孩子锁门的心理依据是对自身家庭教育的信心缺乏,这类家长通常是焦虑的,控制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自然也是不利的。
张老师还强调,不要用“乖”“听话”等字眼表扬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这样夸奖出来的孩子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自然也就很难有探索力和创造性。” 想让孩子获得独立品质的前提,是家长要给孩子能够独立的空间并且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
这一代父母小的时候或许也都有过被“偷看”日记本的经历,那么当面对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营造出“开放”的家庭氛围,努力理解孩子的情绪,从一个“闯入者”变成一个“聆听者”。
想要孩子独立
家长先“立住”了吗?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中国式”父母还有一些“习以为常”的操作,也会损害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给孩子的成长“拖后腿”,这便是“焦虑教育法”。
张老师给在座的家长分享了一个过往的真实案例:“曾经有个学生满面愁容的跟我说他家正在度过一段经济低谷,家里欠了许多钱,自己担心连学费都要交不上了。我问他这些事情他是如何知道的,他回答是他爸爸说的。很多家长习惯用传递焦虑的方法来试图‘激励’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长们没有想过,这些超过孩子能力范围的焦虑很多时候是适得其反的,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拖后腿。”
类似的情况还有“家长开车出了事故,扭头怪孩子声音太大”,“父母工作不顺心,回家对孩子气急败坏”等。这些案例其实都是想要说明一个道理:父母不可以将自己的失败压在孩子身上。父母先要承担起自己的部分,自己先“立住”,孩子才能有属于他的空间承担他能够承担的责任。
讲座的最后,张老师用一个小故事做了总结,也点出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位置与作用--非必要不主动出击,但请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随时准备好提供帮助。
父亲指着一块很大的石头对儿子说:请尝试着将这块大石头搬起来,你可以用你想到的任何方法,也可以借助一切工具。
儿子尝试了很久,试了各种办法,依然没有成功搬起石头。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已经试了所有的方法了,我做不到。
父亲对儿子说:不,儿子,还有一种方法你没有尝试,那便是向我求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