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通道
HD Beijing School
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

在中学语文课堂里,语文思辨能力到底怎么教?

收藏本页
2024 - 01 - 05

(一)

小学的重点是熏染,中学的重点是思辨。


如果青春期没有把思辨能力培养起来,将很难弥补。看看大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就知道中学思辨能力缺失的严重后果。所以,思辨,是中学生最宝贵的智力财富。但在现有的语文教育中,思辨性一直是缺位的,堪称奢侈品。


为什么?


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中缺少思辨的土壤。从古至今,我们都更强调的是对经典文本的记忆和注释,而不是质疑和创新。另一方面是更现实的原因,审辩性思维对教师群体来说也是一种稀缺的思维品质,我们很多老师也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代人。


但在北京赫德,我能看到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土壤。老师们开放好学,没有被限制;学生们思维活跃,没有被禁锢。


什么是思辨?思辨,是在聆听多元之声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今天的课堂,无论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竹林七贤》,老师和孩子们状态都非常好。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面对一个文本,我们到底要教什么?


这就要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谈起,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究竟在读什么?故事文本层面就是字面意思,语篇语用层面是作者的意思,授受影响层面则是历史理解,而当下存在层面则是“我”的理解。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故事的字面意思我们都知道了,那作者的意思呢?历史的解释呢?当下存在的层面,我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赫德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好,课堂上就可以直接从思辨开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鲁迅赞扬的是什么?贬低的是什么?为什么?你读到了什么?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然,一个是教化。对这两个地方,作者有意无意形成了对比:长妈妈和老师、民间故事和四书五经(回到那个时代,知道民间故事有多重要)、闰土捕鸟和了无生趣的学习、百草园活的东西和三味书屋符号化的一幅画……这是自然儿童和教化儿童的对比,这种对比很明显。鲁迅肯定喜欢百草园,贬低三味书屋。


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行文逻辑是什么?


鲁迅是奉旨作文,他弘扬自然,反对教化,为什么?这就要回到鲁迅那个时代去理解。


为什么我们对三味书屋的感觉不那么糟糕呢?因为我们不反对孔家,我们也知道了教育的复杂性。课堂上,从对比入手,回到原来的场景,然后再说我们自己读出了什么。这就是思辨。


课堂上,我们先要思辨,其次是文学性。文学性点到为止。


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我们要学会这样思考:文本在向我们说什么?我是否同意文本的意见?前提是要同情地理解,我们强调的是“同情地”理解,而不是犀利的批判。同情地理解之后,你如何形成自己的批判思维呢?就要引进去聆听与这个观点对立的另一个声音,就是在多元的声音之中寻找更多的解释。


(二)

教思辨,就要给到孩子思辨的工具:大概念。帮助孩子建构大概念,就要找到背后值得探讨的真正问题。


赫德高中的语文课给我很多惊喜,无论是女性主义的探讨,还是生命话题的讨论,都能看到思辨的展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就是方法论,也就是大概念。


比如生命课:核爆面前,只有一部分人有机会生还。那么,谁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


我们课堂上要寻求的,是何谓公平。所以,首先要教的一个大概念,就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是裁判过程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的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


回到我们这节课,生死面前,最公平的方式是什么?


对,是抽签。古代为什么要占卜?就是因为我不能用我的意愿来做主,要让上天来做主,这是对君主独裁的消解。


举个我自己课堂的例子。《斑羚飞渡》是人教社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群猎人追赶一群斑羚,将它们困在了悬崖边上。最后斑羚族群决定牺牲老斑羚,通过搭建“死亡跳板”,来换取年轻斑羚和小斑羚的生命。


这是一个虚构的动物小说。我设计的问题是:

“面对灾难,群体中的个体,应该被牺牲吗?”

“既然每个人都不想被牺牲,为什么还会有人甘愿牺牲?”


这样的探讨,比一味强调“奉献精神”要有意义的多。


因为无论什么样的价值观,都不能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不同的观点,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意图,这才是思辨。


在课堂上,我把一些现实性的材料引入进来,比如人类的弃老传统、《“诺曼底号”遇难记》等,帮助学生理解“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这一个大概念。


思辨不是简单地说不可以,而是让思维保持,游戏继续下去,直到自己的存在因为这个理解而明亮起来。


找到根本性问题,是关键。什么是根本性问题?根本性问题,是能启发学生跳脱浅显、表层的理解,去追求深层次的思考。哪怕是经典文本,也不能直接把作者的意图,当成教学的目的。


(三)

北京赫德很重视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这四大核心素养高度一致。这是语文教育中最传统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应该一直去努力追求的。


文化自信,其实就是对母语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任何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母语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都是与生俱来的。更别提在好的语文教育中,文化自信更是自然发生、自然流露的。


怎么进行中国文化课程学习?现在,初中的语文正在做魏晋名士的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战国时期的文综课程。大问题可以这样设计:为什么最终秦获得了胜利?地理、历史和语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不做价值判断,只是事实判断。而且,三者之间不能相互矛盾,要相互能解释。


这是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用思辨的方式来学习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不是考试,是作业。作业中,思维特征怎么体现出来,取决于我们在课程中有没有体现思辨。思维方式应该一开始就渗透,不能让学生内心里打呵欠。


最后,回到思辨能力上。审辩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吗?文本解读应该追求一种豁然开朗、无蔽显现的境界。真理是一个多意词,客观的真理是不存在的,相对的客观真理是存在的。


更主要的是,主观的真理是存在的,什么是主观的真理?我站在世界,我就应该有一个样子,我们是相互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审辩式思维不是唯一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


推荐阅读:

语文教育故事:赫德语文老师说用精彩课程点亮孩子们的生活!

独特的”全课程“: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

能用中文深度思考的孩子才能拥有真正的双语优势

网站内容归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