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由新学说主办、凯文教育集团协办的戏剧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举办。五位来自国际学校及双语学校的戏剧老师,和与会人员分享了开展戏剧课程的经验。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的戏剧教师徐薇作为演讲嘉宾之一,介绍了戏剧课程在赫德中学的创新实践,原来,在赫德中学,戏剧课程不仅仅等同于一门教孩子排演剧目的学科,更是一种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手段,一种展现学习成果的输出方式。在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学戏剧,可以很多元,也可以很精彩!
On 10th January, a seminar on drama education was held at Beijing Chaoyang Kaiwen Academy where five teachers from various international or bilingual schools were invited to give keynote speeches on the innovativ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drama for learning. Mirror Xu, Bilingual Drama Teacher at HD Shanghai Secondary School was one of the guest speakers, and shared her insights on drama education. Here at HD Shanghai, Drama is not only a course which teaches students how to be an actor or actress but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ways to break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integrate them with other subjects to facilitate lear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all teachers can be drama teachers, and that drama education is more than rehearsals and productions.
戏剧教育 = 排戏 + 演出?
在由新学说主办、凯文教育集团协办的戏剧教育研讨会上,来自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的徐薇老师突然摇身一变,给参会人员“上起了课”。徐老师提出的要求是,以“I feel XX when I XX”的句式为基础,结合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完成英文造句练习。
于是,在座的老师们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这种利用戏剧技巧学习英文的方式,恰恰契合了徐薇老师在演讲中一个最主要的命题——
戏剧,并不仅仅等同于一般所理解的“排戏+演出”,它本身是一种充满趣味性与娱乐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融合,成为促进各学科知识学习的有效手段!
为了阐述这个观点,徐老师又举出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几个例子,比如在学习“sentimental(多愁善感的)”这个单词时,仅通过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或记住这个单词,即便学会了,往往也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但如果老师将戏剧的手段引入——设计一段英文对话,来表现一个人物"多愁善感"的性格特质,在编排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将单词的含义与语境牢记于心。这是一种“内化再外化”的过程,让学习充满乐趣。
徐薇老师本身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及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学研究生,拥有扎实的戏剧专业背景,但她却在会上大胆提出:
戏剧方面的专业背景,并不是成为戏剧教师的必要条件,当我们把戏剧理解为一种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教学手段,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是戏剧老师。
在上海赫德,我们如何学戏剧?
在上海赫德,戏剧课程是如何开展的呢?
事实上,戏剧在上海赫德双语学校本身就是一门双语课程,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有时会使用英文进行教学,有时则会使用中文,双语的输入与输出将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
随后,徐老师从常规的即兴戏剧练习、PBL项目制学习、舞台作品演出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上海赫德戏剧课程的创新设计。
首先,在研讨会上所分享的英文单词与句型的学习方式,都是戏剧与英文相结合后的教学案例。在徐老师看来,即兴的戏剧练习能够让孩子们将在语文、英文、数学乃至历史人文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戏剧,提供了运用所学知识的输出途径,也在融合的过程中,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而当戏剧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之时,我们既能看到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根据《范爱农》的文本演出一幕戏剧,让他们通过自导自演的亲身经历,体悟行文线索的变化与人物描摹的关键;也能看到在戏剧课堂上,孩子们以所学文本为基础,做进一步的创编。
比如,学过了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假如你是小鲁迅、小闰土,你们又能在百草园里做什么呢?孩子们从这个问题出发,就可以上演一幕又一幕妙趣横生的原创戏剧。
“戏剧学习是十分有趣而富有娱乐性的。” 徐老师说,“同时,它也是开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把钥匙。”
在常规课堂的即兴戏剧练习之外,戏剧还在赫德中学的项目制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赫德中学在第一学期末,开展了一场以关爱老人为主题的项目制学习——“守护记忆”,孩子们自行结组,分别以为老人设计游戏、向老人学习烹饪、用诗歌与表演展现老人人生故事等方式,守护老一辈的生命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会在采访老人后创作双语诗歌,再用饱含深情的方式在舞台上演绎出来,戏剧既是用以展示孩子们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也为整个项目制学习赋予了艺术的美感。
做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戏剧
当然,强调戏剧的跨学科融合性与对其他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并不意味着它将失去排演舞台作品的本色。在上海赫德,我们同时也尊重戏剧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并计划用精彩纷呈的原创戏剧,回溯我们的民族身份与文化根底,向祖国致敬。
徐老师提到,对于双语学校或国际学校的孩子们来说,学习、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很重要,但这并不是戏剧表演的唯一方式。在戏剧作品的创编与演出方面,徐老师非常看重原创性,也看重在剧作中体现中国的文化与特色。“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是徐老师一直以来的目标,也是她计划在赫德中学戏剧教学中加以落实的关键。
2004年,央视知名导演胡劲草曾执导过一部5集系列纪录片《幼童》,在片中,一段鲜为人知却值得铭记的历史被生动地记录——
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2岁左右的孩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挥别世代生存的中华大地,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开启一段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
这群身穿锦缎、留着长辫子的晚清男孩,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他们独自在异国他乡求知识、学本领,清政府也希望他们在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用自己的才识和能力挽救危亡的国家命运。
曾在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念书的他们,的确不负众望,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还在各自就读的学校内取得了拔尖的成绩。后来,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还成为我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甚至为祖国的富强独立奉献了青春与生命。
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
都在当年的“留美幼童”之列
徐老师说,这段历史是非常打动她的,也相信能够打动赫德中学的孩子们——一群在千禧年之后出生的“零零后”。和当年的“留美幼童”一样,他们也是一群注定走向更大世界舞台、拥有双语背景的孩子,当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学习人文、铭记历史,并在戏剧中与那个年代的双语学子相遇,一定能收获别样的反思。
作为80后的资深戏剧教师,徐老师邀请了优秀的90后编剧对这段历史进行双语剧本的创编,此后,赫德中学的孩子们也会参与到剧本翻译与排练过程中,完成一场集合历史、人文、中文、英文等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最终以双语戏剧的形式呈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依旧是模糊的,会共同为实现最后的成果展示目标而服务。
“在上海赫德双语学校,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做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戏剧,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徐老师认真地说,她表示,这样一场由80后教师发起、90后编剧改编、00后演员参演的原创戏剧,将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意义与课程学习的目的,更是一份献给祖国的礼物,而在其中,每个全情投入的孩子必将收获与众不同的成长与进步。
今年六月,赫德中学的原创双语戏剧《留美幼童》将作为期末剧在学校剧场上演,敬请各位家长与同学关注。而在未来这场戏剧表演中,赫德师生又将带给我们多少惊喜,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