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广寒风月。再过四日,又是中秋节。
距离今天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有“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的习俗,直到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问世,才有了吃月饼的记载。
这还没到日子,赫德的小朋友们就已经按捺不住,在老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前往目的地,脑海中想象着“自制月饼”的模样,一路上欢声笑语。
忙碌的厨房里迎来了早晨的第一波身影,同学们好奇的望着大大小小的炙烤机,一路行至操作间。小姑娘们戴上大大的厨师帽,套上一水儿的小围裙,镜子前左看右看,有些淘气的男孩子早已抓出碗中准备好的面团,黄澄澄圆滚滚煞是好看,有的笨拙的划着搅拌器,脸上挂着蛋液也全然不知,黏糊糊的小手捂着小伙伴的耳朵讲悄悄话,自信的眼神好像在传授着下厨经验,还有早已跑神儿的“滋遛滋遛”喝着酸奶,满室清冽的香气,温喏的吴侬软语,柔和的黄炽灯光打在人身上明媚而鲜活。
经过厨师们的悉心指导,同学们终于准备开始制作,摩拳擦掌好不开心,取出面团握在手心,轻轻的捏圆像护着刚孵化的蛋壳,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比较着谁手里的面团形状更加好看。
结果呢?厨师们一掌拍扁了他们手里的面团,使劲按压,是为而后裹馅料做准备。小孩子们齐齐笑开,平日里敦促严谨的老师们也在笑,宽敞的房间里杯碟碗盏乒乓交错,黄米的甜糯掺着糯米的温润,仿佛真的能感应到人们的快乐与高兴一样,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说不出的开心自在,点点滴滴的喜悦就这样跃上耳颈眉梢,好像一个个二陈三列的五味瓶,聚众一推,手足浸染,齿颊留香。
终于到了压模的时间,同学们屏息凝神,生怕裹好的面团粘在模具壁上,缓缓放至底端,使劲地向下按压,觉着差不多了,倒扣着取下模具,一个漂亮的月饼就做成了。孩子们兴致高昂,接连做出好几个月饼,摆放在盘子里,鼻尖轻凑过去细嗅,眼角尽是满意地神色。最后,厨师们一只一只将做好的月饼整整齐齐的码在烤盘中,留下了一众观望期待地眼神。
经历了一上午的忙碌,孩子们有些疲惫,可是望着烤盘里一只只有模有样的月饼仍就欢欣雀跃起来,笑嘻嘻的眼眸盈盈翦水,彼此交头接耳热闹不绝。直到要离开的时刻,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恋恋不舍,他们是不是更加期待马上到来的中秋了呢?
这个繁忙的早晨也因为有了志愿者家长的加入而变得更有意义,他们不遗余力的协助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小朋友们。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
历史上在北宋时期,月饼原本是宫廷内的贡品,后来流传至民间,甚至衍生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口味,被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到了中秋这一日,赏秋海棠,吃月饼,配两只丰富的蟹膏,再沏一壶上好的碧螺春,亲朋左右,好友三五成群,不要千里婵娟,只为一朝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