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通道
HD Shanghai
上海赫贤学校

赫德学校教育:人在中央,对话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俞秀红

收藏本页
2019 - 11 - 26
12



2013年,我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访学,导师指着桌上的一篮水果说:“篮子里有香蕉、也有苹果,你们有办法把香蕉变成苹果吗?” 我们都笑了,说没有啊。“但你们有办法让树上的苹果长得更好吗?”导师拿着长长的教棒,指着窗外的苹果树说,“香蕉就是香蕉,苹果就是苹果,但我们可以让香蕉和苹果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俞秀红 


In 2013, I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 saw something that blew me away. A tutor pointed to a basket of fruit on the table and asked if anyone could turn the banana into an apple or vice versa. Everyone in the room laughed and gave a negative answer. The tutor smiled, pointed to the apple tree outside with a long teaching stick. “A banana is a banana, and an apple is an apple,” the tutor said. “We cannot do magic tricks, but we can help fruit grow into the best version of themselves.”

—— Jade Yu


02


俞秀红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


全课程研究核心专家,中学高级教师,原北京赫德创校执行校长。从教25年一贯致力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可能性”。有超过10年的公立及双语学校管理经验,具备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跨学科设计课程的能力,曾获评省师德楷模、市教坛新秀等。在18年小学语文教学和7年小学项目学习研究期间,课堂教学及研究成果多次省市获奖和发表,曾参与上海市教科院等多个单位的教科研项目。曾访学芬兰、新加坡等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开放的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




说到2013年在芬兰和瑞典的访学,俞校感触颇深,她说香蕉和苹果的故事撬动了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一如十几年前的一堂公开课上,那个孩子提出的问题——


小学五年级的一堂教研课,后面坐着一百多位听课同行。俞老师带孩子们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话:“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可是俞老师,父亲是家里的一员,为什么说‘难得来’呢?”


这是一个所有人,包括俞老师在内,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整个课堂顿时陷入一片沉寂。


“但如果你相信课堂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地方,那么就不用害怕孩子提出问题,也不要试图遮蔽孩子学习的真实状态。” 俞校平静地说,“我诚实地告诉孩子们,老师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一起去探究。” 


虽然因为讨论这个问题,原本设计的内容没有完成。但这堂课显然成了激发探究的“引擎”,课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到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一位投笔从戎的爱国诗人,因在甲午战争后镇守台南,而无法经常与家人团聚——如果我们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愿意在教育中真正看到‘人’,学习就自然地发生了。所谓教育,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俞校如是说。









03



我教的不只是语文这门学科,我是教“人”的 —— 这是俞校从教25年来的信仰,也是她在2017年毅然加入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的原因。


作为浙江的语文名师,其实早在多年前,俞校就积极投身到了浙江省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接触到了海量阅读、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先进的教育理念。然而仰望星空,还须脚踏实地,俞校发现,许多学校的理念和实践差异巨大,教育生态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但赫德不一样,它把‘人’放在学校的中央,支持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俞校告诉我们,最打动她的,就是赫德的全人教育理念,“赫德,它的眼睛里是看到‘人’的”——



发现孩子

“可以伟大”的地方


“智、仁、勇”是先贤提出的古训,也是赫德希望孩子们长成的模样。孩子的潜能犹如矿藏,总是埋得很深,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可以伟大”的地方,从而引爆他们的小宇宙。


赫德的中文全课程就是一种真正“看见每个孩子,擦亮每个孩子天赋”的全人教育。在三年级《世界是个博物馆》的课上,老师采用“苏格拉底讨论圈”的形式,让孩子们分为内外圈,围绕“阿富汗战争对儿童的影响”这个主题,进行讨论、记录、辩驳、追问。这一过程既关注孩子的智性发展、关注他们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也着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倾听和沟通的能力。



04



“我们希望从赫德出去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心智自由的终身学习者,” 俞校回忆道,“以前,我认识的一位美国老师总是说,中国孩子会听、会回答,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赫德就在着力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和勇于表达自我、挑战权威的品格。”


正因把孩子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全课程经由母语素养的发展,给孩子打开通向自我成长、与他人和世界连接的通道。全课程的海量阅读,全脑、全时空、全身心的具身项目学习方式,不仅使孩子的语文素养日益丰厚,也更关注博物情怀、问题解决能力和成长型思维等多维度素养的发展。


所以,在俞校看来,教育中的一切问题,最终都指向生命个体独一无二的成长。









050607


 


赋能老师

终身成长,从未长大



谈及希望给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带来的突破,俞校说,她希望在鼓励孩子多元发展的同时,培育一支有成长型思维、又尊重孩子并醉心于教育的教师队伍。俞校的理念是——老师“终身成长,从未长大”。在她看来,成功者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特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始终愿意学习,不断自我成长,接受新的事物。因为他们已经为自己装配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发动机“,有非常明晰的目标感。但小学教育姓“小”,老师不管年龄多大,都要爱孩子、懂孩子,永远葆有一颗童心。俞校笑称自己是老师和孩子的服务者:“管人管事不如关心,赫德是我见过最舍得在教师成长上投入的学校,支持老师专业成长,就是最好的关心。”



新的学年,俞校带领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纽约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引进了一批新鲜血液,又招募了众多拥有国际视野、又具有精深专业技能的顶尖师资。



0809



除了从外部引进新生力量,俞校也非常注重赫德教师的内部培养,她说:“教师培养的根本,是激发成长型思维,让老师先成为自能成长的榜样。我希望我们的年轻教师可以在赫德独有的文化中浸润成长,老师好了,我们的孩子才能成长。”

 

今年,赫德的导师制进阶为“卓越第一线青年教师成长营”,完成了教师管理体系的又一次自我迭代。它通过带教、教研、读书会等一系列培养活动,以立体的架构完善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通道,以培养热爱孩子、学术扎实又放眼国际的卓越师资力量。



1011



携手家长

建一座“家校正能量场”



在小学部的课程说明会上,俞校称在座的家长们是赫德找到的“教育合伙人”——“世界上有没有最好的学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择校择的是相同的教育价值观。所以我们要紧紧靠在一起,为孩子建设一个好的成长生态,” 俞校解释说。


根据法国社会学的一项研究成果,学校跟孩子的成长、成功有一定相关性,但有最重要因果关系的还是家庭,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学校教育其实是和家长、和社会共同合作,来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唤醒自我。








12



 “学校爱老师,家长信任老师,老师把所有的爱传递给孩子,这是最美好的家校关系生态。” 俞校这样描述她心里的家校关系,“很多时候,关系常常大于知识。积极的家校关系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场,最终可以为孩子赋能。”


目前,赫德的家长活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美丽智慧的“故事妈妈”、双语图书馆里的志愿者、引进世界级乐团公益演出的静芝妈妈、赫德之光大师课上讲座的斯坦福爸爸…… “我们敞开怀抱欢迎家长教育在位,他们的肩膀是赫德孩子成长的高平台” ,俞校微微一笑,笑容中充满感恩与希望。









131415


赫德的目光从孩子出发,投向教育者、投向“合伙人”、投向广阔的天地,最终又回归孩子本身,“人”始终是赫德关注的焦点。

 

俞校说,发现每个学生的成长可能性,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板,扬长避短,孩子就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而“做最好的自己”,这也是开学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她送给孩子们温暖的寄语。




推荐阅读:

一所儿童友好型学校是什么样的?上海赫德的答案在这里

上海赫德幼儿园园长:“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与纳新之间,让孩子自然生长” 

双语学校怎么样?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民办双语学校?赫德中学校长有话说

网站内容归上海赫贤学校版权所有